欢迎你进入卦卜网站
--
健康小常识
--
输入关键词:
为什么心血管病人在春夏之交要注意避湿祛湿?
心血管病人在春夏之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可以避免疾病发作?
解答:
心血管病人都知道,天气骤冷骤热时要注意保暖,以防病情反复和加重。可遇到湿漉漉的天气,心脏所面临的考验同样不容忽视。中医专家指出,阳气受损或气机失运,则血循乏力,使心“主血脉”的功能无法正常运作,轻则出现胸闷、心悸、乏力、短气等症状,重则出现胸痛、气喘等危急症候(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心绞痛、急性心肌梗塞、急性心衰等发作),此时病情危笃。如今天气多雨潮湿,建议外在“避湿”,内在“祛湿”,预防心脏病发作。中医说,心为“火”脏(五行属火),“主血脉”(血液循环),其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(心阳)。正是心阳温煦、鼓动血液运行从而使心“主血脉”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。而湿邪为“阴邪”,易损心阳,易阻气机。心阳受损或心阳受困,不能推动血液运行,血脉运行不畅,则导致“瘀血内停”。湿邪有缠绵难解的特点,日久湿瘀互结或因湿致瘀,心血瘀阻,心失血养,则发为胸痹、心痛、心悸、喘病等症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脉闭阻从而产生真心痛、暴喘、厥脱等重症,相当于西医学之心绞痛、急性心梗、急性心衰、休克等危急重症,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。 “湿邪”有内外之分,环境气候的潮湿为“外湿”,而脾胃虚弱、运化不足从而导致水湿不化,此为“内湿”。后者多由先天脾胃虚弱或后天久病失于调养导致脾胃亏虚,从而产生“内湿”。和平常人相比,“内湿”体质的人更难抵御潮湿天气的影响,易感受“外湿”。岭南地处湿地,尤其每逢春夏之交或梅雨季节,湿邪是主要的患病因素,此季节冠心病、心绞痛、急性心梗、心力衰竭、心律失常等病人往往急剧增加。值得注意的是,潮湿只是诱因,如出现心脏不适症状多数提示心脏本身已存在疾患,千万不要忽视,别以为只是简单的所谓“湿重”,应尽快到心血管专科就诊为好。已有心脏病的患者或有心脏病高危因素如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吸烟、酗酒、肥胖或超重、精神紧张、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警惕。气候是人类难以改变的因素,要减少潮湿对心脏病的影响,可以从工作和生活环境入手,包括避免雨天的室外作业,控制室内湿度(一般60%以下为宜),潮湿气候尽量避开丛林、水库、水田、鱼塘等湿气较重的环境等,此为“避外湿”。脾胃是生痰生湿之源,脾胃虚弱则水谷精微不化,反而酿生水湿之邪,故应调理脾胃,使脾胃健运,水湿得化,此为“祛内湿”。通常采用健脾芳香化湿之药,如藿香、佩兰、砂仁、木香、草果、白豆蔻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等。湿邪为阴寒之邪,易伤阳气,故要避免吃寒性的食物和药物,如生冷瓜果蔬菜、冰冻饮料、雪糕、凉茶等,以免伤及脾胃阳气。此外,油腻食物也要少吃,以免阻碍脾胃运化。可以适当饮茶,或用白茅根、车前草煮水喝,有利水渗湿的功效。用砂仁、佛手、木香炖瘦肉,或用扁豆、赤小豆、薏米、莲子、白豆蔻、茯苓、白术等煲汤,健脾利湿的效果也不错,少量饮低度酒也有助于温胃散塞祛湿。湿邪有“寒湿”和“湿热”之分,湿邪本为阴邪,但湿邪日久可郁而化热,从而产生“湿热”。针对寒热之不同,祛湿的方式应有所区别。寒湿者在祛湿的同时主张使用辛温散寒湿的食物和药物,如生姜、葱、蒜、鲜荞头、胡椒、桂皮、茴香等,后者则在祛湿的同时兼以清热化湿,常用清热化湿的食物和药物,如苦瓜、莲子心、苦杏仁、黄芩、黄连、连翘等。 另外,建议通过适当运动来发汗除湿,并注意保持心情舒畅。“情志条达”则一身气机通畅,阳气运行无阻,否则湿邪容易为患。
中医内科相关:
肾亏就是肾功能衰竭吗
什么是穿破石?
为什么女性的衰老进程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?
为什么中医认为提升正气可有效预防流感?
天气骤冷怎样用中医防“喘”?
为什么孩子会盗汗
熬夜后如何食补?
为什么煎中药不能用金属制品锅?
出现痛经症状如何缓解?
动物胞衣的营养价值是什么?
健康小常识导航
内科
体检保健科
妇产科
儿科
外科
营养科
精神病科
生殖健康科
药学科
眼科
口腔科
皮肤病科
医学美容科
耳鼻咽喉科
肿瘤科
中医科
理疗科
急诊科
首 页
|
健康小知识
|
吉凶测试
|
周公解梦
本站资源来源网络,如有疑义,请来信告之!
卦卜网提倡:定期体检 养成生活好习惯 发现身体异常请及时去人民医院就诊以免耽误